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通信设备

人工智能图书成热点 专家: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6-8-20 20:12:01 人气:

  时下,人类可能再也没有如此接近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名字就叫做“人工智能”。今年以来,科技巨头纷纷加快向人工智能布局的步伐。无论亚马逊公司的智能音箱echo,还是谷歌旗下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棋手”阿尔法狗,无一不让我们领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惊艳之处。有人认为,2016年就是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元年。

  此次上海书展上,《机器人时代》《机器之心》《智能社会》《2049智能崛起》《智能穿戴》《第四次工业革命》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作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人工智能”主题渐成出版市场的一大热点。

  人工智能引领的这场革命意味着什么?在牛津大学教授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等人看来,这是继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神经科学革命之后,人类自我认知的“第四次革命”;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等人看来,这是“蒸汽机时代”以来的“第二次机器革命”;而在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眼里,人类面临的则是“奇点临近”。

  当然,无论用什么词语去描绘或定义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人工智能将把人类带入新的“纪元”。只是,在新的时代里,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这场技术革命时,遇到的更多是机遇还是挑战尚未可知。要弄清这个问题,恐怕首先要理解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唯有如此,我们才明白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技术革命。

  人工智能不是《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

  公众对重要科技的认知如果是由科幻电影和小说所塑造的话,那么我们将无从应对它们即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真实影响。

  提到“人工智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斯皮尔伯格的《a.i》里海利·乔·奥斯蒙扮演的那个机器人小男孩,也有可能是《星球大战》系列里的那个机器人r2-d2,当然还有可能是《星际迷航》里臭名昭著的“博格人”。

  这些电影角色事实上就是人工智能在大多数普通人脑海里的形象。对他们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科幻”色彩浓郁的名词,也因此它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颇为遥远。

  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算是新概念。最为人所熟知的例子是,艾伦·麦席森·图灵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图灵机”设想。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被看作“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eniac(埃尼阿克)的诞生,这时候是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而即使是“人工智能”概念的明确提出,也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约翰·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中记录到,1964年,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就开始着手研发一系列技术,试图模拟人类的能力。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另一位发明家、后来被称为“鼠标之父”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则提出,计算机可以被用来加强或扩展人类的能力。这些构思和想法,代表的是人类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早期探索。

  而在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早已悄悄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网络搜索工具、工厂里使用的机械手臂、大部分电梯……这一长串清单所列举的物品,无一不是人工智能数十年发展所结出的硕果。

  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的开头,提到了一辆会自动跟随主人行走的“高尔夫球车”。这辆球车引起了他的注意,但在搜索查找后,马尔科夫发现这辆看似神奇的球车并无新奇之处:这款名叫caddytrek的机器人球车售价为1795美元,是高尔夫球场里随处可见的“玩具”。

  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杰瑞·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里讲的一些故事,则可能会唤起我们一些不愉快的记忆。他讲述了大卫·肖的“光辉事迹”,后者也曾经是杰夫·贝索斯的老板。大卫·肖1986年就开发了计算机股票交易技术,这一技术在今天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高频交易”。人工智能技术与证券投资知识的结合,让大卫·肖意识到,“虽然比对手交易得更快是一种优势,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快速分析世界金融市场上奔腾不息的数据流”。

  或许,很多人从没意识到,“高频交易”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人工智能,当然也就更没人意识到,大卫·肖等人利用人工智能发掘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工具”之一。正如后来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金融是一个绝妙而纯粹的信息处理业务”。

  当然,“高频交易”在为金融投机商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许多中小投资者就在这样的波动下损失殆尽。

  于是,马尔科夫告诉我们,公众对重要科技的认知如果是由科幻电影和小说所塑造的话,那么我们将无从应对它们即将对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真实影响,更不用提去做好足够的准备,来应对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冲击和威胁。

  机器不会造反,而是隐秘地接管经济

  智能机器会毫不留情地替代大部分人的工作,无论你的“领子”是什么颜色:受到这种冲击的不只是普通的制造业工人,还包括律师、医生、教师等脑力劳动者。

  如果说,人工智能技术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波动,对于大部分从不涉足证券投资的人来说,还只是“高深莫测”的间接影响,那么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就是对普通人直接的冲击。

  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里,对于这种冲击的描绘显得格外冷酷。在这本书里,除去第一章是对智能机器的发展图景进行的简单描述外,作者在后面八章中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吓唬”读者,让他们体验到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方面冲击。

  首当其冲的是,卡普兰预计,智能机器将会“毫不留情”地替代大部分人的工作,而不论你的“领子”是什么颜色。与以往我们的印象不同,卡普兰指出,受到这种冲击的将不只是普通的制造业工人,还包括律师、医生、教师等脑力劳动者。由此来看,智能机器给社会就业带来的冲击是全方面的。

  当然,人工智能的影响还包括:它将随时随地搜集你的个人信息,最终来帮你作出决策,却让你陷入“无脑思考”的状态;它还将利用各种渠道监控你的信息和行为,正如牛津大学信息哲学专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里提到的,隐私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超历史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性议题之一,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既可能会削弱也可能会增强我们所享受的隐私程度。

  另外,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最终并不会像大众所期盼的那样,众人将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反而有可能促使社会财富更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

  卡普兰总结道,人工智能的可怕之处并不像许多科幻电影所描绘的那样直接和粗暴,而是一种缓慢的“刑罚”。他表示,“机器不会造反,然后拿起武器挑战我们的统治,而是会缓慢而隐秘地接管我们的经济”。而正是这种景象,恰恰更会令人感到恐惧和绝望。

  事实上,这些问题早已被大部分专家所意识到。于是,在人工智能的早期探索阶段,专家们就已分成两派。一派深信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总有一天能设计出完全模拟并替代人类的“人工智能系统”,而另一派则坚持放弃设计“拟人”的机器或系统,而应将思路转向增强和拓展人类的能力上来。

  人工智能和人类:谁是仆人,谁又是主人?

  当机器人变得足够复杂的时候,它们既不是人类的仆人,也不是人类的主人,而是人类的伙伴。

  从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再到今天的卡普兰、弗洛里迪和马尔科夫等人,对于他们来说,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是否实现早已有了答案。对于他们来说,更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人工智能和人类究竟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于是,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早就应该脱离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需要被赋予更多的哲学意义。

  像卡普兰这样的“悲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是值得警惕的,“如果对这些现象置若罔闻,我们可能会在越来越舒适和富有的背景下看到大范围贫困的发生”;而像弗洛里迪这样“适当”的乐观主义者则表示,我们只要能充分而恰当地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并同时避免它们可能造成的糟糕后果,人类文明就能顺利地迎来“新纪元”。

  相对上述两位作者,常年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的马尔科夫的观点似乎更像是两者的综合。他既指出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威胁,也提到“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如果我们的基本需求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满足,那么我们将找出娱乐、消费和照料他人的新方式”。

  其实,如果我们细致地去考察这些观点就能发现,他们看似有着巨大分歧的观点,背后的逻辑却是一致的。他们其实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指出,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硬币的两面。

  只要观察人类文明史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技术革命,我们都能发现,科技的进步总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福利的时候,也会让人类承受某种“不能承受之重”。这样来看,谁又能保证,新的技术革命爆发时不会出现新时代的“卢德派”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地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另一位人工智能专家费尔森斯丁所期待的,“当机器人变得足够复杂的时候,它们既不是人类的仆人,也不是人类的主人,而是人类的伙伴”。

  这样来看,即使悲观、尖锐如卡普兰者无非也是在提醒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而不要在新的技术面前盲目地摆出傲慢的姿态。所以,他才会苦口婆心地“劝诫”道:“我们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来设计这些服务于我们的系统,不会有重来的机会。如果我们搞砸了,接下来的修补会很艰难,或者近乎不可能。”

  面对未来,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人工智能”题材的好作品,应当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面对未来,你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热潮已然带动了相关出版物的出版热浪。但整体来看,目前相关的出版作品质量其实良莠不齐。

  好的“人工智能”题材的作品不应仅简单停留在技术层面或者概念层面,而应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究竟该如何去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借此来重新“校正”自己在技术革命中的位置。

  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的“人工智能”作品,要么是对枯燥的专业术语的罗列,要么就是将科幻和科学混淆在一起。

  幸运的是,前文所提及的卡普兰、马尔科夫、弗洛里迪这些当代人工智能领域里的权威、资深观察家的作品,已经开始陆续出版并被译介到了国内;而像雷·库兹韦尔、马文·明斯基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留下的著作,也在中文出版领域有了“踪迹”。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平板电脑的发明者艾伦·凯曾说,我们要意识到,当你还在问“计算机是否会接管世界”这个问题时,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计算机已经接管了他们的世界。因此,有专家提出,当我们朝“智能制造”飞奔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思考,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技术革命。

  归根到底,我们要问的其实应该只有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未来,你我都准备好了吗?

  (作者为知名书评人)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会怎样

  电脑

  未来,个人电脑的大小和形状将更多样化,并且被嵌入衣服和手表、戒指、耳环等饰品内。此外,电脑都配有高分辨率视觉界面,尺寸有小如戒指、钉子、信用卡的,大如一本薄书的。

  每个人周身都有至少十来台电脑,并通过“身体局域网”互相连接。这些电脑可提供类似手机、寻呼机和网络浏览器的通信工具,进行身体性能监控,能在金融交易和进入安全区域时自动进行身份识别,还能提供导航等许多服务。

  这些个人电脑将几乎不存在可拆卸的部件,存储记忆完全实现了电子化,大部分便携电脑都免去了键盘。

  艺术

  屏幕的高质量辅以计算机的视觉渲染软件,计算机屏幕成了视觉艺术的理想传递方式。虚拟图画(即高分辨率壁挂式展示板)已非常流行。不同于传统图画或海报一张只能展示一幅作品的局限性,虚拟展示板可根据用户口令变化展示图画,或者自动循环播放图画集。展出的图画可以是人类艺术家的手绘作品,也可以是电脑艺术软件实时绘制的新作品。

  人类音乐家和计算机音乐家结合在一起,音乐的创作者不仅限于音乐家,更不需要身体通过运动协调使用传统的控制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让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音乐爱好者们也能利用自动作曲软件进行音乐创作。互动型大脑生成音乐是另一种流行的软件类型,它可以在用户脑电波和用户倾听的音乐之间产生共鸣。

  作家利用语音驱动的文字生成软件写作,语法检测器也十分管用,并且文章、书籍等文字文档的发布也不再需要纸墨印刷。写作风格改进和自动编辑软件也被广泛用于写作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文字翻译软件也大量被用于将文字作品译成不同的语言。

  除了音乐录音、图像和影像,最受欢迎的数码娱乐形式当属虚拟体验软件。这些互动虚拟环境可以让你体验在翻着浪花的湍流中划皮艇,在美国大峡谷中滑翔,或者和你最爱的影星亲密接触。用户也可体验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场景。

  ———《机器之心》

  警官,逮捕那个机器人

  想象你买了一台家庭机器人,它能从你的公寓出发,从10楼坐电梯下楼,去马路对面的星巴克给你买一杯焦糖星冰乐。这台机器人不仅被预编好了一套一般行为准则,还会通过观察它接触到的人的行为来加强自己的导航和社交技能。

  在去给你买咖啡的路上,你的机器人看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扭打在一起,这个男人在她明确反对的情况下拿走了她的钱包。机器人根据自己的通用编程和具体经验推测有人正在犯罪,它把男人摔倒在地,一边控制住他一边拨打911。

  警察赶到之后,那个男人解释他和自己的妻子只是在互相闹着玩争夺车钥匙,好决定谁来开车。他的妻子证实了这个故事。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你好心但是倒霉的机器人身上,它尽职地解释说,它只是在你的命令下去买杯饮料而已。这两个人愤怒地坚持要警察以伤害罪逮捕你。

  你的辩护律师的论点很简单:你没有做,是你的机器人做的。你因为相信这台机器人的设计而购买了机器人,并且依照机器人的预期使用目的来使用,所以卖给你机器人的公司应该为这起事件负责。

  但是那家公司也有律师,他们成功地辩护道,他们已经达到了所有合理的产品责任标准,并尽到了勤勉尽责的义务。他们指出,在上百万使用小时中,这是第一起此类事件。从他们的角度上说,这只是一个令人遗憾但是却无法预料的特殊事件,和自动驾驶汽车开进了突然出现的污水坑并没有什么区别。

  对这起事件的责任缺口感到困惑的法官在南北战争前17世纪和18世纪的“奴隶法典”中找到了一个判例。在美国内战之前,各州和各司法管辖区保持了独立的(也非常不平等)的法律体系,用来管理奴隶的待遇、法律地位以及责任。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法则把奴隶描述为

  具有有限权利的财产,他们在自己的主人那里获得有限的保护。我们今天肯定认为南方种植园的奴隶是有意识的人类,但是你需要知道,那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评定。不管怎样,这些法则不可避免地追究了奴隶(而非主人)的法律罪责,然后对奴隶施以惩罚。

  这起案件中的法官看到了奴隶(他是法律上的“财产”但同时也有能力作出自己独立的决定)和机器人地位之间的相似性。他判决在这起案件中合适的惩罚是清除机器人的记忆,从而擦去它目睹抢钱包的经历,并且为了赔偿,机器人要交由受损失的一方托管12个月的时间。

  受害者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决议,并且也愿意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拥有一个免费而且顺从的仆人。你因为要暂时失去你的机器人的使用权而闷闷不乐,而且你还得重新训练它,但这还是比因为伤害罪而去蹲监狱强得多。

  于是一系列新的判例和新的法律体系诞生了。

  ———《人工智能时代》

  或许是无处不在的威胁

  在一些秘密的地方,也许是研究实验室、华尔街公司,或信息技术行业的大公司里,一群计算机科学家在一旁看着新兴的机器智能接近并超过人类水平的能力。科学家们之前已经给他们的人工智能孩子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能几乎包括所有写过的书以及互联网上的所有数据。然而,当该系统接近人类水平的智能时,研究人员将迅速提高的人工智能与外界断开联系。实际上是把它们锁在一个盒子里。现在的问题是它是否会留在那里。毕竟,人工智能很可能希望摆脱它的笼子,并扩大其视野。要做到这一点,它可能会利用其卓越的能力欺骗科学家,或冲着整个团队或特定个人进行承诺或威胁。机器不只是更聪明了,它还能够以人类难以理解的速度对想法和选择进行思考和评估。这就像是与加里·卡斯帕罗夫下棋,只是不公平的规则造成了一些额外的负担:走一步棋你只有15秒钟,但他有1个小时。在担心这种情形的科学家看来,人工智能可能会以某种方式设法逃脱盒子、访问互联网,或者也许能将自己全部或部分复制到其他计算机上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如果人工智能真能逃脱的话,那它将明显威胁到很多关键系统,包括金融系统、军事控制网络以及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

  机器不只主要威胁到相对常规、重复性或可预见的工作,它现在几乎能够做到一切。当然,这意味着几乎没有人将能从工作中获得收入。从资本或从机器的所有权中获得的收入,将集中在少数精英的手中。消费者将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购买所有智能机器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

  ———《机器人时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