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家电

武汉反抢合肥:中国“白色家电中心”争夺战

作者:佚名 来源: 日期:2018-12-8 15:25:43 人气:

  当地人都清楚地记得,这条道曾两次更名。1994年,需要的徽州面临资金困难,来此投资的家电企业美菱公司捐资修,合肥市遂将此更名为“美菱大道”。

  在合肥,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条“荣事达大道”。如今,合肥市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白色家电产量已跃居全国三大家电产业之首。目前,合肥出产的家电已占据全国近25%的市场份额,产量和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出让道冠名权的引资时代悄然滑过。在了产业雄起和城市换颜的岁月之后,“美菱大道”和“荣事达大道”先后复名为徽州大道和阜阳。

  今年湖北省“”上,湖北省省委李鸿忠径直向武汉市的全体代表发问:“现在全国的白色家电中心不在武汉,也不在北上广深,而是在合肥,为什么?”他直言,“这说明我们解放思想还不够,这个白色家电中心,可以说是拱手让人的。”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合肥、武汉市官员均认为,在产业转移和新区域政策的大背景下,先天的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已不再是招商引资的主要看点,相对而言,配套建设、产业集群式引资战略、以及投资等“软实力”,才是产业选择落户的重要因素。

  十年前,如果问起中国家电制造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会有明确答案:北青岛、南顺德。

  这是初沿海产业向部地区转移的一个突出案例。合肥市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合肥市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件大家电产量由1300万台(套)上升到4224.2万台(套),超过了青岛和顺德,跃居全国第一。

  2010年,合肥市的家电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当地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三洋、海尔、格力),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海尔、三洋、格力、美的、长虹、华凌),品牌聚集度高居全国首位。

  国家级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家电信息(检测)中心、国家级家电回收中心、以及国家级家电产业物流仓储中心,均先后落户合肥。

  在强大的产业“磁力”下,去年年底,首个家电国家级质检中心花落合肥;与此同时,包含6个专业工作部和13个专业实验室,全国第一个黑、白两系列家电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建。

  “质检中心落地后,将为安徽带来产业聚集效应,这将使合肥在行业内拥有更多 ‘话语权’。”合肥市招商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然而,记者了解到,这个质检中心也曾被武汉市力主申请过。早在合肥之前,武汉市质监局已于2009年10月就启动了家电国家级质检中心落户武汉的申请,在合肥启动这一申报工作之后,由于产业配套较弱等种种原因,武汉市的申请工作即告流产。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身处武汉的官员们一定不愿眼看到手的“中国白色家电中心”花落旁家。这座与合肥相邻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工业重镇,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拥有荷花洗衣机、莺歌电视、长江音响等一批响当当的家电品牌。

  而彼时的合肥,尚被喻为“中国最大的县城”,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区位优势,几乎无法与武汉相提并论。

  然而,坐拥交通、科教、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的武汉,却先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品牌衰亡、如今又在的产业转移中感受到来自邻省崛起的巨大压力——2010年,合肥的家电产业产值突破了1000亿,而武汉只有300多亿,从昔日的家电强市沦为沿海产业转移中的配角。

  两座城市的产业史是在90年代开始被改写的。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合肥美菱引进意大利梅罗尼公司的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同时,荣事达引进日本三洋的生产线,合肥美菱与荣事达等两大知名品牌由此诞生。

  不过,随着九十年代初期家电业完全竞争时代的来临,长虹、海尔等品牌的崛起,加上当时内陆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体制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通病,在大浪淘沙的市场化竞争中,合肥和武汉的众多本土家电企业发展缓慢。

  此间,武汉本土的白色家电品牌纷纷倒下,产业几乎回归了真空状态。接下来的数年间,武汉一直寻寻觅觅,却始终不见本地家电业的任何起色。整个九十年代末期,轰轰烈烈的家电群雄纷争的战场上,独独少了武汉造的影子。

  当时合肥方面也遇到了这个问题,90年代中期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以后,美菱和荣事达的经营规模都达了20亿的顶峰时期,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然而,合肥尝试通过引进外来资金突破“瓶颈”,三洋、美泰克、海尔等企业正是在这个阶段悄然进入。

  初,成长起来的各家电巨头在抢食完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份额之后,潜力巨大的内陆市场成为下一个目标,此外,内地比沿海低20%-30%的成本优势,也促成了企业的内迁。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业转移的需求应运而生。

  在这个期间,也即“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一批大型家电企业,如美的、长虹、华凌、格力、欧力、尊贵、晶弘等企业入驻合肥,本土品牌美菱、荣事达与美的、长虹等增资控股、增资建园、增资扩能,并带动了冰箱、空调核心配套件知名企业入驻,合肥家电产业自此地位确立。

  对于武汉而言,海尔、格力、美的也在当地设立了,不过与合肥不同的是,自从2002年海尔以及2004年美的在武汉设立工厂后,一直到2010年,格力才在武汉设立工厂,此间几无国内家电巨头落户武汉。

  从2004年到2010年期间,国内外家电巨头基本都到了合肥,武汉不得不沦为产业转移中的配角。2010年,武汉家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56.2亿元,仅为合肥家电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事实上,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来的家电企业,普遍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园区建起来了,产品下线了,但是配套的零部件等产品,往往需要从原来相隔千里的老厂区调用资源。

  最早来到武汉的海尔集团对于这一情况体会最深。海尔主要生产空调的武汉产业园,需要40家左右的企业做配套,武汉的本地企业占比不到一半,余下的缺口需要从合肥、浙江等地供应。

  比海尔晚来两年的美的电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这个年产600万套空调的园区,有近70%的配套原件需要到500公里以外购买并运回武汉。

  如今,当格力电器终于决定在武汉建立工业园时,其30亿元的投资主要用在了包括空调、压缩机、电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上,涉及家用空调600万套、压缩机600万台、电机2000万台。某种程度来说,格力是自己搬了一个产业链到武汉来。

  至于在空调产业链末端的零配件及其他配套产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李诚直言:“这些企业会跟进格力在武汉设厂,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格力在广东的原有合作企业。”在产业链尚不完备的武汉,格力势必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突破方式。

  “这是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劣势所在,安徽有十几年的产业积累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这会有一个过程。”合肥招商局相关人士表示。

  合肥下定决心解决企业的配套产品及其物流问题。初以来,合肥在其城区及附近地区聚集起多达1000余家的家电配套企业,这些企业为安徽构筑了从研发、零配件制造、整机组装、包装贴牌,到销售网络、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的家电产业链。

  据合肥市发改委一位人士描述,合肥市有关部门当初在招商时,就是按照产业链去招商,“缺哪块补哪块”。

  从而,合肥在产业配套建设的基础上构筑起完善的产业集群,并进一步通过产业集群“筑巢”引来块头更大实力更强的“金凤凰”。此招,是为合肥的集群式引资战略。

  2009年,拥有产业链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合肥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家电生产,这进一步提高了合肥家电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使同台竞争的武汉感受到了产业竞争力此消彼长的巨大压力。

  而根据合肥“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合肥家电产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电机、彩电液晶(等离子)显示器等核心配套件本地配套率达85%以上。

  在武汉市商务局区域经济协作及国内招商处主任陈嘉黎看来,招企业,除了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税收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以外,最为重要的,还在于企业能否填补当地产业链的空白。

  “我们需要引进的,应该是能够填补本地产业链空白的企业,需要你带来规模效应,那些附加值低的企业一般不应考虑。”附加值低,即是对区域经济属虎的属相婚配表没有拉动或者配套的作用。

  武汉的改变正在逐渐收到成效。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在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讨建园的初始,格力最初给出的投资额只有8亿,但在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与武汉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罗长刚的一次“相谈甚欢”的会谈中,董明珠当场将投资的额度提升至30亿元。

  在李诚看来,这不是董明珠一时兴起的匆忙决定,而是格力集团放眼全国市场后做出的战略布局,也是武汉产业链逐步完善后的一个结果。

  武汉市市委阮成发表示,武汉必须实现城市投资的跨越。“没有这一条,所有的跨越都将走不远。”

  武汉拥有近100万各层次的大专院校学生以及众多的科研院所,科教实力是毫无争议的中部第一,高素质人才和科研丰富;此外,武汉借助水交通,尤其是高铁的普及,使其由“九省通衢”升级为“九州通衢”,区位优势历来是中部地区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光告诉记者,武汉的科教优势全国领先,但是人才外流,尤其是高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在高铁逐步普及后,单纯的地理区位优势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九省通衢”的招牌,不足以促成企业的入驻。

  湖北省省委李鸿忠直言,历史上有利于武汉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基建尤其是高铁普及之后,现在合肥、郑州、长沙和南昌等周边重镇也同样具备,“说句的话,武汉现在再仅仅靠提‘九省通衢’,意义已经不大。”

  “武汉一定要有危机感。”李鸿忠表示。这句话意义深远,过去,武汉依靠的是地理、人才资源等硬,但殊不知,对于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制造类企业而言,企业更看重的或是产业链和市场等软实力。

  在很多人士看来,合肥只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时主城区才5平方公里。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武汉一直是龙头老大,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长沙、郑州紧随其后,总量超过4000亿元;合肥是第三梯队,近年来先后超越太原、南昌,2010年P为2702亿元。

  虽然没有进入“3000亿元俱乐部”,但考虑到合肥人口仅为武汉市人口的一半多一点,2700亿元的产值已经不少。

  在紧抓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合肥市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安徽省已经定调,合肥要发展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

  事实上,早在20年前,有关方面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就以当时的大武汉为核心,合肥、南昌、长沙为次核心,后三者当时经济实力均较弱。

  但当时湖北对此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如今湖北省里从上到下都在重新参与申请这个跨省规划,但合肥已经不再愿意进来,而是自有打算。

  记者了解到,在现在国家发改委的11个城市群规划中,以合肥等城市为核心的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并列的地位。

  事实上,对于合肥、南昌这些城市而言,东部城市是其主动合作的对象,如今南昌、南京和合肥已经在南京成立了“金三角”联盟。

  “武汉和合肥、南昌、长沙等其实都处于一个产业水平,合作是必须的,但目前的动力不强。”一位接受本报记者咨询的区域经济学者就如是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这位区域经济学者表示,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国家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执政思和发展闯劲,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往往更为重要。

  显然,没有人想在这场家电招商大战中败下阵来,对于行业中的落后者来说,这是个打翻身战的大好机会,而对于领先者,这更是追赶一线城市的必由之。

  合肥抓住了机会,成长起来,武汉没有抓住机会,加上一系列其他原因,在与周边城市合作与竞争中,领先优势正在逐步。

  如今,相对于武汉,合肥仍然是个追赶者,而对于合肥和武汉而言,家电产业仍在向西部地区迁移,重庆、成都,谁会成为新的“白色家电中心”,谁都说不清楚。

  湖北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秦尊文说,各个城市要错位发展,必须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服务意识相结合,在竞争领域增强对产业的“承接和消化能力”,这样才能抓住产业转移的重心,在下一个机遇来临时抢先一步完成跨越。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