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IT产业动态

张维迎推崇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2-12 14:13:02 人气:

  《六批张维迎北大》的文章发表以来,备受读者关注,两天的阅读量突破了3000,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也引起了一定的质疑与争议,这些既在笔者的意料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也有些出乎意料。

  这些问题正是笔者要告诉读者的情况。本来写好的是十批,但是限于篇幅以及的深度等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将后四批单独列出来,形成系列文章,也能更好的回答张教授的中心主义的破产,崇洋媚外的危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以及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贡献(发明、使用、模式)等。

  六批一文重点论述了张维迎的错误,本文旨在张维迎的核心观点——中心主义的破产以及科技来源于的。

  通观张维迎的全篇,使用了指桑骂槐、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等手法,将其自相矛盾、缺乏逻辑、刻意的中心主义呈现于。同时又利用这种耍式的中心主义,彻底碾压中华文明,打击国民自信,进而体制,达到其带推墙的精致利己主义立场。

  我们知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首先把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该年前后有了人主导的新航的开辟,从而联系了世界各大洲,整个世界从分散整体,由一个个相互的孤岛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其中麦哲伦全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葡萄牙航海家远征印度等是其中的代表事件。如果认为全球化是从这里的话,可以说现在仍然方兴未艾。

  客观地说,1500年开始的全球化是中华经验主义的技术与人的冒险相结合的突出,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阿拉伯世界的翻译和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中心主义片面的认为世界的相互联系是由人首先的,这都是的功劳,是人独创的,进而认为文化优于、高于其他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文化为中心展开;或者认为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普遍性,从而代表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言以蔽之,中心论是一种从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的一个隐含的,自觉或下意识地感觉到始于欧洲、此后覆盖整个对于世界的优越感。然而,自文艺复兴起的文明历程,其本质不过是殖义的委婉化的说法而已。

  现有科研,在15世纪至17世纪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地球处于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期,加上在1430年至1450年间,包括瓦努阿图火山在内的一系列火山喷发,导致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的到来,是谓小冰河期。

  当然,从史料记载来看,广义上来说,这一阶段的小冰河期可能开始于1300年并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小冰河期是北半球有史料记载的最冷的一段时间,间发性的瘟疫与饥馑欧洲,从阿尔卑斯山延伸下来的冰川甚至吞没了一些村庄。同时海平面下降,性的潮汐已经不多见,且活动规律容易为人类所掌握。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果,甚至直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世界近代史也由此开端。

  稍微了解世界历史的读者会有印象,1500年前后,欧洲刚刚从14世纪中叶的因黑死病引起的人口大中勉强恢复。因为恐惧是神之惩罚,主体区域的政教合一反而更加巩固,反智主义盛行,烧死布鲁诺以及大规模处死女巫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但因为又赶上了小冰河期,气温骤然下降,欧洲核心区粮食大量减产,神圣罗马帝国核心区人口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这使得欧洲中世纪文明在对付游牧入侵方面,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奥斯曼帝国由此兴起。

  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在攻克伊斯坦布尔之后,倚靠其强大的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正在迅速扩扩张其范围。同时,欧洲赖以为生的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线被土耳其的海军夺取和控制,欧亚主要的海陆贸易线被土耳其垄断。军事及经济压力,几乎让整个欧洲陷入的境地,导致处于欧洲边缘地带的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已经成为历史。

  不过,正如同蒙古帝国的扩张促进了欧亚融合一样,奥斯曼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融合和知识的,欧在1500前后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天文、数学知识,还有经过奥斯曼改良的火绳枪等武器,并有适当的改良,比如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古登堡就是根据中国的印刷术改良了印刷机,欧洲这时也学会了使用中国发明的罗盘,欧洲的手工业甚至一些小型工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欧洲之角的远航更像是一场的赌博,一场不得已进行的冒险。但是历史在这里呈现了其温情的一面,终于因为小冰期的原因眷顾了一次欧洲,远航成功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成为是世界的中心,战国以至秦汉王朝各方面能力均已超过同时期的其他文明,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全球化,丝绸之就是这种联系的纽带。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世界的中心,只不过是中国的搬运工罢了,把美洲的白银,印度的鸦片,非洲的象牙等等运到中国来,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奢侈品。按照今天的经济学术语,那时的中国占据着全球产业链的顶端,收获着可观的垄断利润。如果没有科技支撑和贡献,这一切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1500年前后中国历史处于明孝时期。早在明成祖时,大明王朝经过对周边的打击整合,以及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强大的综合实力,先后有苏禄等4国国王来华觐见中国。这一时期,经过弘治初政,出现了明代少有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小冰河期对农业文明的还没有出来。这一时期来华朝贡的国家数量之多,朝贡规模之大,皆为历代所不及,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到朝鲜、日本,甚至土耳其,都派人向大明朝贡。开始设立四夷馆,破天荒的有了专职的翻译机构。

  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按照当时中国人的理解,这已经是了不起的发展成就了,缺乏改弦更张或者外向型拓展的需求,顺其自然即可。正如同进入21世纪后,陷入发展停滞的怪圈一样,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但绝不是张教授的那样,中国自1500年后没有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所谓新航的开辟,不过是欧洲之角的葡萄牙、西班牙借助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同时借助于奥斯曼帝国来的精良火器,无奈而的远航罢了。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冒险家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因为15—17世纪正处于小冰河期,海况相对于之前好的太多了,这才使地理大发现成为了可能。但新航的开辟带来的并不是全是世界的,反而是经济主义和殖义的大行其道,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所有这一切跟张维迎所极力的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关涉所谓的科学成就,更谈不上什么大的历史贡献。

  我们从麦哲伦和哥伦布船队的王室赞助者可以知道,地理大发现和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是封建王朝体制提供了支撑,而民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远航的。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恰恰是民间人士的个人创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因为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促使地中海和西欧其他国家也了远航,以与欧洲之角的先行者开展竞争,荷兰、英国都是后起之秀。这种牵涉巨大利益的竞争,才是促使欧洲开展技术的需求因素。

  同时王室及国内封建主、新兴的资产阶级均把注意力和资本投入这场大的竞赛中,荷兰甚至首创了现在金融制度,当时欧洲最大的船运公司,贸易公司,技术公司包括海军等均是由这些力量扶持发展起来的,著名的有英荷的东印度公司、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等。为了取得领先于竞争国家的综合优势,西欧对于能够促进航运、贸易、军事、工农业等发展的技术创新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于取得的也是不遗余力的推广,同时加以,有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手段。这一点从20世纪后期对中国的技术的套也可以看出来。

  这就是笔者此前所说的需求驱动、利益、国家支持是科技和工业化的基本模式,与所谓的观念并无直接联系。

  首动工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因为对于黑死病的极端恐惧,和对无力解决这一难题的质疑,以及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刺激,当然最主要还是教中心区人口的大量导致的力量的失衡,民族主义的潜流已经形成。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威信明显下降,内部的派针对加强和控制的措施已多次发难,政教合一的大一统格局越来越难以维系了。典型的事件在1529年发生,在德意志帝议中对恢复之决议案中,诸侯和城市代表在教义派代表人马丁·德的导引下,提出,史称运动。认为只凭信心即可,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和义务,都有的天责。稍后几年的“”加尔文开创了由地方会中选举神职人员,以制管理的先例,这可以视为教话的开端,如果《大宪章》算是话的开端的话。

  运动本质上是反思反智主义的教观,质疑政教合一的的中世纪的性。人人得以自行信,也就没有了,同时每个人又可以自称为。这场运动帮助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加上民族主义的兴起,欧洲由政教合一的大一统格局开始四分五裂,小国寡民的竞争关系成为主流;解除了财产和人身的政教依附关系,自然人的概念开始出现并需为自己负责,加上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质疑成规提倡才有了基础。相比于秦帝国郡县制的实质上的大一统模式,确立了财产私有和人身依附的分离,就是将和经济一分为二—财产所有权和,不再统一到一个人身上,自运动正式开始的人身解放历程晚了接近1800年。

  另外由于人人可的及具有的天责,教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能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尤其对于人口并不占优势的西欧国家的殖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开始随着炮舰和殖民全世界,伴随着的就是对征服地区的、和经济,这一点到了现代的集文明之大成的美帝国主义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科技未必都是贡献,往往意味着军事领先,意味着血与火的!

  综上所述,基于海权竞争的现实需要、巨额利益的刺激,以及封建主的大力支持,是促使欧洲发生技术革新和科技的前提条件。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存实亡以及各民族国家的纷纷组建,家及国内邦国间具备了充分的竞争条件,一旦某国在某项技术上的胜出,就有可能领先其他诸侯进而获得巨额利益,是促使出现工业的客观条件,这也是知识产权制度首先发端于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以解释现在金融制度首先发端于西欧的问题。

  同时,基于运动的发展,质疑成规相信成为主流文化,而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经济条件改善和人身依附关系的舒缓,同时得益于东方文明的和改进,个人具备了学习机会和条件,也有了为兴趣开展研究的机会,使得技术革新和科技具备了主观条件和可能性。

  脱离了人身依附关系、免除了教具体义务的个人,借助于已有的科技,吸取了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审美观、古典哲学和理学观念的营养,同时借助于所在地封建主或王室的扶持,面对市场需求和技术缺口,才有了科技创新的可能,而的概念要比这个晚了很多。实质上是科技以及由此实现的利益,使得个人进一步脱离了教桎梏和封建依附,个人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动力机制,实现了无的劳动,并且有机会上升为资产阶级,获得了所谓的“”,而不是相反。

  以上分析表明,科技发明和工业的先决条件,是当时其他国家所不完全具备的,但是这些都跟张教授鼓吹的“”是不相关的,恰恰是这些先决因素以及随后的科技促进了。注意,这里的并不是张教授极力的“创造力依赖于!思想的和行动的。”中所说的“”概念,并不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历史的看,是种解放,是对封建主和教依附的解放,是从外力约束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而绝不是张维迎所主张的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是动不动就能从思想和行为上去民族及体制的。关于的,请关注笔者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我们的历史并不是如张教授所说的,1500年前昏暗着,1500年以后更甚之,一如“天不生维迎,万国如长夜”一样。张教授的另外一个主要错误,是轻率的把发明创造等同于贡献,这是典型的移花接木手法,是为了方便引出其中心主义的观点,进而民族,中国体制。我们有必要好好说说中国科技成就及其贡献了。

  相比于英国科学博物馆的学者JackChalloner,另外两个更著名的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李约瑟则普遍为东所熟知,或者是因为他们客观的描述了中国科技贡献,就被张教授有意忽略了。根据李约瑟的研究,中世纪以前,人类重大发明的一半多来源于中国,而不是什么张教授所说的仅30项或18%,并且1800年前的很多发明发现都能找到中国科技的底子。

  中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民族早在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中国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文明。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四大发明就不用多说了,近期的考古发现,秦朝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的兵工厂,有统一的标准制式和制作流程,秦始皇皇陵中二万箭头生产一模一样可以证明。考古还发现秦国己经装设远射武器,这些足已击败后世冷兵器时代的任何军队。当然,以当代和平主义的立场来看,军事优先的成就并不值得炫耀,但至少也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科技创造。

  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毋容置疑,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贡献都是并列的,且归功于中国,而不是。我们在说一说罗盘,据恩格斯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指出“罗盘(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他并得出结论“磁针被阿拉伯人”从中国“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1180年左右。”

  为了客观的张教授,我们再来简单说说与1500年前后同期的明朝(1368-1644年)的科技创造。众所周知,明朝的造船科技是碾压时代的,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桅杆,数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所乘坐的船只却只有约30米长,四个桅杆。

  中晚明时期科学著作众多,倒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从这些来看,明朝的科技在当时来说是作了很多的改进,有很多的突破。能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有《镜史》的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1628—1662)几乎与处于同一时期。

  而明朝室在科技上也有极大的贡献,明朱载堉界上第一次正确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亦多有建树、贡献;明初周王朱橚眄把四百余种植于府内,并让王府画工将植物绘图编制成书,名为《救荒本草》,对灾时的济民很有帮助。《救荒本草》共记有植物414种,是生物学历史上的重要书籍,亦是明朝农学上的一大突破。

  中晚明的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各种新式火器大量涌现,已经普遍装备了火铳枪,还出现威力巨大的火炮。除此以外,各类弹道研究都很快得到发展。还有一些专门的火器论著出现,如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这些火器并不输于后期荷兰侵略军的武备。

  就拿张教授了几十年的视为的那十年(1966-76)来说,中国发明了核糖核酸,发明了牛胰岛素,发明了青蒿素,发明了杂交水稻等等,哪一项不是可以秒杀,哪一项不能载入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0项发明。其中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化肥,而是杂交水稻,让亩产提高了一倍多,再加上时代大修水利设施。至于21世纪至今的中国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实在太多,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三、中心主义的终结中心主义在冷战结束后,一度甚嚣尘上,仿佛可以秒杀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心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其要旨是强调以资本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文明是人类最优秀的文明,决定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可以算作是这曲资本主义赞歌的扛鼎之作,一时洛阳纸贵,中华民族里的一些丑类如洋奴买办,外国人一跪不起,就此膜拜,就此沉沦。

  然而,才30年不到的时间,世界完全变了。以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隐隐然已执大道,形成对文明的追赶、超越、挤压态势,尤其一带一战略的横空出世和推进落实,中心主义的大幕几乎可以确定将要落下了。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个福山,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已经不再高捧与市场,反而撰写了《的美利坚——制度失灵的根源》来打那些洋奴外国人的脸,跪久了的灵魂是没有膝盖的,也永远别期望还能站起来。

  现在福山转为这么说了:“当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固化时;或当得势精英用变革、自身地位时,制度便会跟不上外部的变化,。任何类型的体制——或——都无法免疫于这种。虽然在理论上,体制有利于的纠正机制,但它也让强大的利益集团能够钻,以的方式迫切需要的变革,最终导致整个体制的衰朽。”信哉斯言,变了。

  萨缪尔•亨廷顿在他的经典作品《变革社会中的秩序》一书中,使用“”这个术语来解释二战后的国家政局的不稳定状态。亨廷顿认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给传统秩序带来了问题,新兴社会群体的参与无法在现行体制下得到满足,所以尤为活跃。无法适应变化的体制便会。然而,没有人能,旧体制会不断地、和平地适应新,转型过渡阶段可能极度混乱和。

  我们以国际视野出发,以传承华夏文明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大战略崛起作为核心,去解析热点时政,讨论财经动向,明晰中华文史龙脉,关注时代变革,文化道统,洞悉大国博弈,为中华复兴献计献策。

  久涉文史,庞杂各类,专研法律,儒法立道。擅长论政,精修战略,相通,大国争锋。管理时政圈、曹律师号,主导木鱼初心、察言观社微信群,有一帮大才相助。

  写作方式:以讲故事的形式,嵌含文明本源,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及历史成就等内容,喜闻乐见而后耳熟能详,有教无类学以致用。